二層、三層、四層交換機之間的對比(1) |
發(fā)布時間: 2012/5/29 17:37:16 |
(一)二層交換機,三層交換機,四層交換機的區(qū)別 二層交換技術是發(fā)展比較成熟,二層交換機屬數據鏈路層設備,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,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(fā),并將這些MAC地址與對應的端口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。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: (1) 當交換機從某個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,它先讀取包頭中的源MAC地址,這樣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機器是連在哪個端口上的; (2) 再去讀取包頭中的目的MAC地址,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應的端口; (3) 如表中有與這目的MAC地址對應的端口,把數據包直接復制到這端口上; (4) 如表中找不到相應的端口則把數據包廣播到所有端口上,當目的機器對源機器回應時,交換機又可以學習一目的MAC地址與哪個端口對應,在下次傳送數據時就不再需要對所有端口進行廣播了。 不斷的循環(huán)這個過程,對于全網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學習到,二層交換機就是這樣建立和維護它自己的地址表。 從二層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點: (1) 由于交換機對多數端口的數據進行同時交換,這就要求具有很寬的交換總線帶寬,如果二層交換機有N個端口,每個端口的帶寬是M,交換機總線帶寬超過N×M,那么這交換機就可以實現(xiàn)線速交換; (2) 學習端口連接的機器的MAC地址,寫入地址表,地址表的大小(一般兩種表示方式:一為BEFFER RAM,一為MAC表項數值),地址表大小影響交換機的接入容量; (3) 還有一個就是二層交換機一般都含有專門用于處理數據包轉發(fā)的ASIC(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)芯片,因此轉發(fā)速度可以做到非?。由于各個廠家采用ASIC不同,直接影響產品性能。 以上三點也是評判二三層交換機性能優(yōu)劣的主要技術參數,這一點請大家在考慮設備選型時注意比較。 (二)路由技術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---網絡層操作,其工作模式與二層交換相似,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,這個區(qū)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在傳遞包時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,實現(xiàn)功能的方式就不同。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個表,這個表所標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個地方,下一步應該向那里走,如果能從路由表中找到數據包下一步往那里走,把鏈路層信息加上轉發(fā)出去;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那里,則將此包丟棄,然后返回一個信息交給源地址。 路由技術實質上來說不過兩種功能:決定最優(yōu)路由和轉發(fā)數據包。路由表中寫入各種信息,由路由算法計算出到達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徑,然后由相對簡單直接的轉發(fā)機制發(fā)送數據包。接受數據的下一臺路由器依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繼續(xù)轉發(fā),依次類推,直到數據包到達目的路由器。 而路由表的維護,也有兩種不同的方式。一種是路由信息的更新,將部分或者全部的路由信息公布出去,路由器通過互相學習路由信息,就掌握了全網的拓撲結構,這一類的路由協(xié)議稱為距離矢量路由協(xié)議;另一種是路由器將自己的鏈路狀態(tài)信息進行廣播,通過互相學習掌握全網的路由信息,進而計算出最佳的轉發(fā)路徑,這類路由協(xié)議稱為鏈路狀態(tài)路由協(xié)議。 由于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徑計算工作,一般處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決定其性能的優(yōu)劣。當然這一判斷還是對中低端路由器而言,因為高端路由器往往采用分布式處理系統(tǒng)體系設計。 (三)三層交換技術 近年來的對三層技術的宣傳,耳朵都能起繭子,到處都在喊三層技術,有人說這是個非常新的技術,也有人說,三層交換嘛,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層交換機的堆疊,也沒有什么新的玩意,事實果真如此嗎?下面先來通過一個簡單的網絡來看看三層交換機的工作過程。 組網比較簡單 使用IP的設備A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三層交換機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使用IP的設備B 比如A要給B發(fā)送數據,已知目的IP,那么A就用子網掩碼取得網絡地址,判斷目的IP是否與自己在同一網段。 如果在同一網段,但不知道轉發(fā)數據所需的MAC地址,A就發(fā)送一個ARP請求,B返回其MAC地址,A用此MAC封裝數據包并發(fā)送給交換機,交換機起用二層交換模塊,查找MAC地址表,將數據包轉發(fā)到相應的端口。 如果目的IP地址顯示不是同一網段的,那么A要實現(xiàn)和B的通訊,在流緩存條目中沒有對應MAC地址條目,就將第一個正常數據包發(fā)送向一個缺省網關,這個缺省網關一般在操作系統(tǒng)中已經設好,對應第三層路由模塊,所以可見對于不是同一子網的數據,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網關的MAC地址;然后就由三層模塊接收到此數據包,查詢路由表以確定到達B的路由,將構造一個新的幀頭,其中以缺省網關的MAC地址為源MAC地址,以主機B的MAC地址為目的MAC地址。通過一定的識別觸發(fā)機制,確立主機A與B的MAC地址及轉發(fā)端口的對應關系,并記錄進流緩存條目表,以后的A到B的數據,就直接交由二層交換模塊完成。這就通常所說的一次路由多次轉發(fā)。 以上就是三層交換機工作過程的簡單概括,可以看出三層交換的特點: 由硬件結合實現(xiàn)數據的高速轉發(fā)。 這就不是簡單的二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疊加,三層路由模塊直接疊加在二層交換的高速背板總線上,突破了傳統(tǒng)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,速率可達幾十Gbit/s。算上背板帶寬,這些是三層交換機性能的兩個重要參數。 簡潔的路由軟件使路由過程簡化。 大部分的數據轉發(fā),除了必要的路由選擇交由路由軟件處理,都是又二層模塊高速轉發(fā),路由軟件大多都是經過處理的高效優(yōu)化軟件,并不是簡單照搬路由器中的軟件。 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1tcdy.com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