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OD和ITIL是否水火不容? |
發(fā)布時間: 2012/9/11 21:00:03 |
由于移動設備作為微型計算機而廣泛使用的趨勢,企業(yè)員工和IT團隊的工作方式都正在發(fā)生著改變。隨著越來越多的員工在工作中使用自有的設備(bring your own device,BYOD),IT的工作難度逐漸加大 -- 原本就不輕松的移動設備管理工作變得愈發(fā)復雜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人開始質疑IT服務交付方面的標準框架是否適用于BYOD的環(huán)境。Sharon Taylor是IT基礎架構庫(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,ITIL)的首席架構師和Aspect Group Inc.(位于渥太華的一家IT服務管理咨詢和培訓公司)的總裁,他的看法是ITIL對BYOD的作用絕對是正面的。 ITIL是否適用于移動設備管理和BYOD?有人認為ITIL框架對于移動平臺不匹配。 Taylor:ITIL就其本身而言,是針對所有IT服務的管理實踐,而非只適用于特定的平臺。對于云計算、移動計算以及任何其他的IT領域,ITIL都是有效的。我個人認為,有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,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搞清楚ITIL的本質所在。 移動計算是在云計算的大背景下而逐漸興起的,對于設備不敏感送服務的需求也是推動因素之一。從IT服務管理的角度來看,移動計算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(zhàn)。 而BYOD又給通常意義上的移動平臺管理帶來了新的內容。管理由企業(yè)派發(fā)的設備組成的移動平臺并非難事,這只和服務管理相關,ITIL已經涵蓋了這個領域。 BYOD為一些最佳實踐帶來了新的復雜性,比如合規(guī)、降低成本、提升安全性和降低風險等。如果允許員工自帶設備,那我們必須轉變服務管理的思路。盡管如此,具體的方法和流程還是通用的。 關于BYOD的政策是否會和ITIL以及ITSM的原則相違背? Taylor:BYOD首先是迫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某些方面的最佳實踐。 下面我就舉幾個具體的例子。有些因為BYOD而引發(fā)的問題與其說是有關服務管理,不如說是屬于企業(yè)管理范疇。比如身份識別:如果身份識別對一個企業(yè)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那么BYOD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。如果員工自帶設備,那么他們極有可能使用私人的電話號碼,這就和使用企業(yè)派發(fā)的設備情形完全不一樣了。于是,企業(yè)就不得不考慮該如何進行應對。當然通過技術手段問題并非不可解決,但是也相應帶來了成本和工作復雜度的上升。 類似的,BYOD還會在員工離職或轉崗時引發(fā)新的問題,比如他們自有設備對企業(yè)數(shù)據(jù)和網(wǎng)絡的訪問權限該如何處置?從安全管理的角度來看,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。 再者,從IT支持的角度來考慮,兼容性方面的也面臨著成本急劇升高的風險。如果某個服務要能支持多種設備的訪問,那么當其中有員工自有設備時,誰能確切知道該設備上到底運行了什么東西呢。如果你決定把這類設備當作工作工具納入到支持范圍中來,那么從IT服務的角度你也可能不得不對其進行支持 – 如此一來問題就會變得極其復雜。總之,諸如企業(yè)信息安全之類的問題都會隨著BYOD的到來而引發(fā)。當然,上述這些問題并非是無解的。 至于從ITIL的角度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(zhàn),也許首先要加強訪問管理(ITIL的流程之一)。比如,使用VPN或者設定企業(yè)政策來規(guī)范哪些東西可以存儲在個人設備上?梢姡琁TIL完全可以通過其本身所包含的內容來處理這些新的問題。我們所要做的或許就是建立新的思維方式,或者是關注最佳實踐執(zhí)行的過程中資源的整合和轉化。 由于移動計算和BYOD在技術方面發(fā)展得非?欤ū热缭O備種類和數(shù)量的猛增,以及其上軟件的更新速度),你的看法是什么?服務臺能否跟上這種變化速度? Taylor:技術的確是在飛快地向前發(fā)展,但是ITIL也從未放慢自己的腳步,只不過人們需要轉變自己的思維。但是,如果用服務臺模式的話,為了讓各種設備能夠訪問公司的基礎設施,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培訓工作 – 這會導致相關成本的快速上升。因此,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制定相關的標準(包括設備和基礎架構兩個方面),并且規(guī)定變更的頻度。 一個現(xiàn)實的情況是移動設備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(xiàn),比如很早以前的PDA(甚至都無法放在衣服口袋中)。于是,你可以有兩種選擇:要么以政策規(guī)定這類設備的使用,要么采取允許其成為員工的工作工具之一。但是,一定要認識到,后一種選擇會帶來內在的風險和成本,你必須進行商業(yè)決策。 于是,最終事情又回到了業(yè)務策略上。是否需要從服務臺的角度來跟上變化的腳步?是否要象某些公司已經在做的那樣,把成本轉嫁給用戶 -- 如果要想在工作中使用iPhone4并得到服務支持,那么你就得承擔部分成本。這種商業(yè)成本模型正在變得越來越流行。其實,這種做法在ITIL中由來已久,即讓用戶意識到服務交付的成本。 尤其是在ITIL第三版中? Taylor:對。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,我們就試圖通過需求模式的管理來控制用戶的行為。舉例來說,假設你有一個銷售部門,其員工有著各種不同的設備,而且因為云計算帶來的便利他們都想在工作中使用這些設備。從資產管理的角度,你也許會很高興:“哦,我們可以在配發(fā)移動設備方面少花點錢了。”但是,在服務支持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很可能會抵消設備采購方面的節(jié)省。因此,作為一個業(yè)務實體,IT應該這樣表態(tài):“沒問題,我們可以支持BYOD,但是這樣做會帶來新增成本。現(xiàn)在有下列選擇:如果你答應對設備的種類和數(shù)量進行限制,我們可以在設備上構建你所需的應用,以此來支持對基礎架構的訪問。或者,如果你答應對所訪問的應用進行限制,那我們也可以為你構建不同的平臺。”可見,我們有各種辦法來解決這種問題,而相應的內容已經在ITIL中存在近20年了。 最近有一種看法是,IT控制所有技術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復返了。在和CIO們的交流中,你是否感受到了企業(yè)文化的轉變,比如在IT與業(yè)務的協(xié)調合作以及IT服務的交付等方面? Taylor:我的確認為正在發(fā)生著轉變,但是這和移動性并沒有關系。促成這種轉變的因素是對企業(yè)收益最大化的追求。作為IT來說,你當然可以控制包括技術在內的所有東西,你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對環(huán)境的百分百控制。但是,這樣做的后果是對創(chuàng)新和生產力的傷害。我認為CIO、CEO和COO們逐漸開始根據(jù)實際情況來確定應對的思路,比如針對那些需要高度監(jiān)管的環(huán)境,就進一步的加強控制;而對于其他領域,則放松一點管控,由此來激勵創(chuàng)新。創(chuàng)新可以來自于技術的范疇(比如BYOD),但是在某種程度上,更是來自于靈光一現(xiàn)。因此,讓我們把眼光從技術移開,轉向業(yè)務創(chuàng)新吧。所有的轉變都是我們新思維的副產品,不要再局限于IT對環(huán)境的保護,多想想怎樣用創(chuàng)新來為企業(yè)帶來收益吧。 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1tcdy.com】 |